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界动态
学会党建
【新书推荐】赵法生、李洪卫主编《当代儒学前沿问题丛书》出版
发布时间: 2023-06-07 15:09:51     作者:本站编辑    


640 (6).jpg


  赵法生、李洪卫主编的《当代儒学前沿问题丛书》已经由河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11月出版,第一辑共五种,主题为“天道与超越性”,分别是黄玉顺著《唯天为大--生活儒学的超越本体论》,赵法生著《天道与政教--先秦儒家天道观与政治思想》,李洪卫著《天道、仁道和公共法则--儒学中个体价值的天道根基与时代转进》,刘乐恒著《心性与现代性--现代新儒学的核心义理》,赵法生编《天人之际--儒家超越性问题探研》。


  性与天道问题是儒家的终极关怀,从先秦到现代新儒家,儒学的每一次创新都从性与天道问题的重新反思与诠释开始。正如现代新儒家在五八年宣言中所指出的,儒家思想绝不仅仅是一些庸常的伦理教条,否则它不会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发挥如此重要影响,不可能成为历代读书人的安身立命之地。在历代儒者有关人伦道德的主张背后,是有关天人之际超越性追求。那么,在当代中国的改革转型进程中,儒家还是否需要超越性精神的探寻与指引,当代儒学的超越精神应该是什么?对于儒家超越性的不同理解,将直接影响到现代儒家伦理的重构,这也是本丛书的主要思想关切。


  五本著作中,黄玉顺、赵法生对于儒家超越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天道,在对于儒家超越精神的历史反思中蕴含着当代信仰重建的关切;李洪卫和刘乐恒的著作,则从主体性与个性角度,指向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与生命精神,德性与权利是贯穿于其中的思想主题,探讨重心显然指向了人道。然而,本丛书对于儒家超越性的反思与研判,意在重新焕发儒家的精神生命,为儒家走出幽魂困境与解决当代问题提供精神动能,这一终极关切必然与每个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权利息息相关;而本丛书对于现代儒学主体性和现代性的研究,同样也密切关联着儒家的心性论和天道观,二者合观,便足以凸显本丛书究天人之际的思想动机,而儒学的现代推进,将有待于这两方面思想的深化与结合。





640 (7).jpg


  黄玉顺《唯天为大--生活儒学的超越本体论》的主旨是反思现代新儒家的内在超越说,并在反思中建构生活儒学的本体论。本书批评了内在超越说的“两个教条”,区分了超验与超凡,认为真正的超凡只能归于天而不能归于人,主张反思并克服内在超越说所可能导致的心性僭越,重视儒家思想中的神圣外在超越面向,以重构儒家的超越精神。


  目录


  儒学反思:儒家·权力·超越


  重建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域--科技价值危机引起的儒家反省


  新科技时代的信仰重建与价值传播--黄玉顺先生访谈录


  生活儒学的内在转向--神圣外在超越的重建


  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


  神圣超越的哲学重建--《周易》与现象学的启示


  周公的神圣超越世界及其权力话语--《尚书·金縢》的政治哲学解读


  “情感超越”对“内在超越”的超越--论情感儒学的超越观念


  天吏:孟子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孟子思想的系统还原


  天志:墨家的超越观念及其政治关切--墨子思想的系统还原


  董仲舒思想系统的结构性还原--《天人三策》的政治哲学解读


  情感与超越--专访黄玉顺教授


  “超验”还是“超凡”--儒家超越观念省思


  关于主体性问题的一封信


  本体与超越--生活儒学的本体论问题


  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


  “事天”还是“僭天”?--儒家超越观念的两种范式


  论儒家哲学的“超越”与“感通”问题--与蔡祥元教授商榷


  唯天为大:孔子“天教”略论


  作者简介


  黄玉顺: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当代阐释与中国话语体系建构”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当代“生活儒学”代表人物;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韩国忠南大学儒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发表学术300多篇,出版《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英文版Love and Thought: Life Confucianism as a New Philosophy)《中国正义论的重建——儒家制度伦理学的当代阐释》(英文版Voice From The East: The Chinese Theory of Justice)《中国正义论的形成——周孔孟荀的制度伦理学传统》等著作20多种。





640 (8).jpg


  赵法生《天道与政教--先秦儒家天道观与政治思想》从殷周之际的思想革命开始,依次解析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天道观与政治思想的深层关联,探讨儒家天命天道信仰对于人文主义的孕育之功,以及先秦儒家基于道统意识对于现实政治的超越和批判功能,进而凸显儒法两家不同政治政治理念背后更为根本的超越观念的差异。本书继续王国维《殷周制度论》的思考,进一步挖掘文明早期制度变革背后的信仰动因,以反思神圣超越精神对于古今政治所具有的范导作用和约束价值。


  目录


  第一章  殷周之际的宗教革命与人文精神


  一、殷周之际宗教变革的紧迫性


  二、西周伦理宗教的精神内涵


  (一)中华民族道德性至上神的诞生:从帝到天


  (二)德:天命有德与以德配天


  (三)天民合一:天命观所孕育的民本思想


  三、宗教深化与人文精神


  第二章 “晚而喜易”与孔子晚年思想之发展


  一、“晚而喜易”辨析


  二、思想动因


  三、命与道的融合


  第三章  孔子与周制


  一、宗法结构


  二、尊尊与亲亲


  三、周制与周礼


  四、孔子与刑鼎之争


  第四章  孟子心性论与政教工夫


  一、心性工夫


  二、践形生色


  三、人伦政教工夫


  四、工夫境界


  第五章  荀子与儒法


  一、荀子与法家


  (一)荀子与法家的历史渊源


  (二)荀子对于法家的基本态度


  二、荀子与儒家


  三、儒法归属之衡定


  四、结    论


  第六章  荀子天论与先秦儒家天人观的转折


  一、从天命到天道:先秦儒家天论的思想线索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的物化以及天与道的割裂


  三、蔽于人而不知天:天人断裂与寡头人文主义


  第七章  荀子的政制设计与学派归属


  一、王制蓝图


  二、治道模板


  三、治人与治法


  四、学派与影响


  第八章 国教之争与康有为复兴儒学运动的失败


  一、康有为儒学复兴运动的整体规划


  二、国教说与近代宪法原则的内在矛盾


  三、国教运动与帝制复辟势力的联合及其在现实操作过程中的异化


  结      语


  作者简介


  赵法生,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研究员,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联理事,国际儒联普及委员会委员,乡村儒学倡导与践行者。出版专著《儒家超越思想的起源》,主编《大众儒学经典丛书》,编著《论语读本》、《弟子规读本》,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文史哲》、《中国哲学史》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





640 (9).jpg


  李洪卫《天道、仁道和公共法则--儒学中个体价值的天道根基与时代转进》,主题是探讨儒家的现代转化。“个体”观念的确立及其在实践过程中制度架构施与的基本保障,是贯穿全书的问题意识,其中内蕴以天道先验性为根据的个体生命价值的确认。儒学的当代转化不仅是仁心与天道内在同一性的重新发现,更是个体生命尊严得到制度保障的展开。公共规则构成社会基础性规范,它以对等平衡原则形成个体交往中的理性预期,当代美德伦理和礼序建设,是公共正义和文明交往中的二重性价值承担,仁与礼的关系在更高层次上呈现为仁的内在性及其外显,是个体生命内在生机的协调和升华。


  目录


  自序


  导论 当代儒学发展的机遇与选择


  一、意义追寻与政治共同体的建构


  二、新“道”的探索与理序、礼序以及学术文化建设


  第一编 传统天道观的近代反思与全球社会


  第一章 康有为与蒋庆天道观中的天人关系差异及其理论根据


  一、康有为天、元、仁一体的形上学及其修养基础


  二、康有为论个体平等及其及其以圣人价值主导合群的政治思想


  三、蒋庆天道观中的人际不平等论证


  四、秩序的共同关注与理性的不同偏向:与心性儒学之间的衡较


  第二章 天道、天民与全球社会--基于“宇宙公民”理念的个体主义的天下主义论纲


  一、天下主义的当代论争


  二、天道与天民


  三、尊严、感通与士君子扩展的全球社会


  第二编 公民权利、礼的教养与仁道理性的根基


  第三章 公民权利、公共规则与公民美德的统一--公民美德与当代伦理建构的基础与底线考察


  一、公共道德、公民道德与公民概念的演进:问题缘起与分野


  二、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与公德建设讨论中的权利指向及公民身份界定


  三、社会合作体系、相互性和公民规范


  四、公德建设中正义与美德共建的现实路径


  第四章 礼的规约与仁的理性--论从规制修身到正义表现和情感升华演进的孔子礼学诠释学


  一、礼的功能世界:节文度数、规范塑形与情感升华


  二、礼的理性根据世界:礼与仁的关系及公共正义问题


  三、结语:礼文化的社会学诠释向度及其中国哲学走向


  附录


  万物同异与天地一体---惠施“万物毕同毕异”思想的近代多元解读


  一、万物所同所异的分类方式


  二、万物同异与天地一体之关系


  三、惠施的学派归属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李洪卫 ,河北省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阳明学与现代儒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治思想研究会理事等。出版专著《良知与正义——正义的儒学道德基础初探》,《人文理性与政治秩序——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思维特质探析》,《王阳明身心哲学研究——基于身心整体的生命养成》,《士人与官僚——中国传统士人与官僚政治体系二重性结构分析》等,主编《礼仪、文化与法律秩序———传统礼俗转型及其对京津冀的考察》。在《文史哲》《清华大学学报》《鹅湖》《齐鲁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640 (10).jpg


  刘乐恒《心性与现代性--现代新儒学的核心义理》,以心性与现代性为基本线索,通过分析主体性的三个面向即道德主体性、认知主体性和公共主体性及其关系,依次呈现出以马一浮、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如何将儒家以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心性论,与现代性问题关联打通,并分析了现代新儒家融通心性论与现代性的意义、贡献与不足。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心性接通现代性如何可能--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探求/ 001


  一、主体性的三个面向/ 004


  二、心性与道德主体性/ 008


  三、由道德主体开出知性主体/ 013


  四、由道德主体开出公共主体/ 016


  第二章 马一浮论性德及其六艺论思想--现代新儒家的哲学探求/ 021


  一、作为隐士的儒者/ 024


  二、性德:马一浮新儒家哲学的基础/ 030


  三、三易:性德的结构/ 039


  四、六艺作为意义机制/ 045


  五、六艺能否成为人类文化的归宿/ 051


  第三章 徘徊在体与用之间--熊十力的易学思想及其内在张力/ 057


  一、翕辟成变/ 059


  二、乾元性体/ 065


  三、归宗孔《易》/ 071


  四、《易》通六艺/ 082


  五、徘徊在体与用之间/ 089


  第四章 “创性”与“复性”--疏解马一浮与熊十力围绕“三易”而引发的现代儒学公案/ 107


  一、总述马一浮与熊十力的三易说/ 109


  二、在不易与变易之间/ 113


  三、熊十力、马一浮“三易”之辩省思/ 120


  第五章 马一浮与唐君毅人文思想的对比与会通/ 125


  一、“人文”与“六艺”/ 127


  二、“性德”与“德性”/ 131


  三、“从体起用”与“摄用归体”/ 136


  四、“寂感”与“感通”/ 139


  第六章 “感通形上学”--唐君毅心性哲学的基本结构/ 155


  一、感通形上学/ 159


  二、心之用/ 162


  三、心之相/ 171


  四、心之体/ 174


  五、心性是否只是桥梁?/ 178


  第七章 感通、生生与性情--唐君毅心学观的基本义涵/ 183


  一、唐君毅对心学的基本理解/ 187


  二、心与感通/ 197


  三、心与生生/ 203


  四、心与性情/ 210


  第八章 疏解与反思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 217


  一、康德道德哲学的意义与问题/ 220


  二、理学三系说/ 230


  三、“寂感真几”之义与道德形上学的完成/ 241


  四、论证与思辨/ 248


  五、心性之三层面/ 258


  六、天理良知能否成为道德的根源?/ 264


  第九章 伊川中和论与心论疏解--兼反思牟宗三的解释模式/ 269


  一、牟宗三对伊川理学的解读/ 273


  二、伊川中和论以及牟宗三的误读/ 280


  三、伊川心论以及牟宗三的误读/ 307


  第十章 “推扩” “坎陷”还是“虚通”?--现代新儒学的一条知识论线索/ 321


  一、熊十力的“翕辟成变”论及其“良知推扩”说/ 324


  二、牟宗三的“两层存有”论及其“良知坎陷”说/ 331


  三、唐君毅的“阴阳感通”论及其“良知虚通”说/ 338


  第十一章 从“内圣开外王”到“内圣转外王”--反思现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 345


  一、现代新儒家的“开出”说/ 347


  二、“开出”说的困境/ 352


  三、从“开出”到“转出”/ 365


  四、“转出”的机制以及“转出”说的意义/ 370


  后记:“心性”释义/ 378


  作者简介


  刘乐恒,1981年生,广东东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武大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此前从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前专注于关于“本心”问题的哲学思考与中西哲学的研究,今年将出版45万字的原创性哲学著作《主体与本心--心性哲学的重构与拓展》。已出版学术专论有《伊川理学新论》、《马一浮六艺论新诠》、《现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研究》等。





640 (11).jpg


  赵法生编《天人之际--儒家超越性问题探研》,汇集了三十多年来有关内在超越问题讨论的代表性成果。内在超越说是现代新儒家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近十多年来,关于内在超越的反思讨论再次成为中西哲学与宗教学界共同的理论热点,并非偶然,这是中国思想界在历史反思中孕育新的思想建构与突破的表现。本书所收论文重点研究内在超越说的意义与局限。一些论文通过对于内在超越说的反思,进一步阐发儒家信仰中所本具的神圣超越的外在向度,显示出在当代社会重构儒家信仰形态的意图,将儒家超越性问题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目 录


  论儒家哲学中的内在性和超越性--汤一介/001


  “一心二门”与“一本多级”--李存山/011


  儒家思想中的内在性与超越性--李明辉/026


  再论儒家思想中的“内在超越性”问题--李明辉/042


  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杨泽波/059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任剑涛/077


  论内在超越--张汝伦/104


  儒学内在超越的信念基础与现实意义辨析--李祥俊/122


  “内在超越”的“存在论”特质与工夫论--盛珂/141


  论孔子的中道超越--赵法生/158


  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黄玉顺/178


  在内外在超越之外:儒家内在超越论及其诱发结果--任剑涛/195


  “事天”还是“僭天”:儒家超越观念的两种范式--黄玉顺/216


  自由与超越:基于康德哲学的一个讨论--黄裕生/248


  从内在超越到感通--蔡祥元/270


  内在与超越之间:论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说--赵法生/290


  论儒家的超越性:以孔子为典范的探讨--韩星/308


  遍在与超越:儒家的形上追求及其实现路径--丁为祥孙德仁/325


  浅析“超越”及牟宗三的“内在超越”论--傅有德/345


  论儒学的双向超越说--梁涛/352


  心性之主客观的统一与超越存有论之建立:论牟宗三“内在超越”的本质特性兼及大陆儒学的相关论述--李洪卫/358


  双向超越:论孔子思想的超越性--常会营/398


  牟宗三“内在超越论”的分层次反思:兼谈学界的相关争论--吴倩/414


  重思天人之际:从“内外超越”论自由的安放--郭萍/432




来源: 中华孔子学会秘书处    浏览次数:119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