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7日下午,中华孔子学会与中国哲学史学会在北京举办“会通雅集”活动。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杨国荣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前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张学智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常务副会长干春松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丁四新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吴安春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白奚教授、陈鹏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唐文明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秘书长刘丰研究员等近20位学者参加了活动,正在北京大学访问交流的比利时卢汶大学戴卡琳教授也应邀参加了此次雅集。杨国荣教授、张学智教授、干春松教授在雅集活动中分别代表两个学会做了发言。
在发言中,杨国荣教授指出,中华孔子学会与中国哲学史学会在学术性质上有相通之处,从两个学会与传统学科(包括国学、经学等)的关系看,其中都涉及认同与扩展的问题。所谓认同,主要指承认传统国学、经学的意义,在研究过程中以兼容而非排他的形式展开;所谓扩展,则指两个学会对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回溯和反思都不能限于单一的视野,而是需要从现代学科的角度考察。两个学会的研究工作都需要关注历史与理论之间的互动:一方面,中国哲学史和儒学(孔子)的研究作为历史的学科,需要本于思想史;另一方面,这一学科又包含理论的内涵,与之相联系,需要以思想史中蕴含的理论还治思想史。与以上思想形态相关,就两个学会的研究进路而言,又关乎冯友兰先生曾提及的“照着讲”与“接着讲”的互动。无论作为研究者的个体,还是作为机构的中华孔子学会和中国哲学史学会,在“照着讲”与“接着讲”方面都可以有所侧重同时又不可偏废。两个学会的研究进路,同时还涉及“做中国哲学”与“做哲学”的关系问题,学界曾比较关注如何做中国哲学的话题,但就其实质而言,“做中国哲学”与“做哲学”无法截然相分,无论是中华孔子学会还是中国哲学史学会,都不能仅仅以“做中国哲学”为指向,而是应同时关乎“做哲学”。历史上,中国哲学(包括孔子创立的儒学),都表现为既成性和生成性的统一,重要的思想家首先是理论的建构者,尔后才成为历史中的研究对象,这一过程现在依然在延续,而“做中国哲学”与“做哲学”的统一,则是推进中国思想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张学智教授回顾了中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华孔子学会两个学会成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他指出,在两个学会的历史上,或侧重于教学研究,或侧重于社会传播,都为推动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未来,要更加大力发挥两个学会在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上的积极作用。此次雅集活动,是促进两个学会深入交流的一次契机,将对两个学会之间的合作共进具有重要影响。
干春松教授指出,中华孔子学会和中国哲学史学会是改革开放以后成立起来的重要学术机构,在促进中国哲学研究、弘扬中国文化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张岱年先生曾经是两个学会的会长,近年来两个学会既各有侧重,又相互交融,此次学术雅集正是两个学会相互交融的体现。他还提议两个学会经常性举办交流活动,并联合主办相关学术会议,为推动中国哲学、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做出更多实质性的工作。
在此次“会通雅集”中,还进行了古琴欣赏等其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