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学界动态
学会党建
张勃|北京中轴线与中华文脉传承
发布时间: 2022-01-13 10:56:19     作者:本站编辑    

  北京中轴线,是我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思想在北京实践的“无比杰作”。它无疑是变化的,但又“万变不离其宗”,传承是其最基本的特性。这不仅仅表现在尽管风云变幻,政权更迭,21世纪的今天它仍然保持着相对完整的样貌和形态,更表现在它传承着中华文脉,其中最突出的是“居中立国”的历史传统和“贵中尚和”的价值理念。

“择中立国”传统的延续

  中国的都城史始于何时现无定论,但都城作为政治中心之于政权的重要性,很早就得到认知。历代执政者都十分重视都城的选择和建设,并形成“择中立国”的文化传统。择中立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在汲取前代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的。它以“天下”为空间视域,通过测日影的方法找到“地中”所在,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人文基础,确定为都城,并以其为中心,在四周划定畿辅之地。择中立国的原则,将都城视为“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的宇宙中心,突显了都城的神圣性,也进一步突显了都城的优越性及作为枢纽的地位与功能。由于都城为“帝居”,择中立国的原则也使最高执政者处于“居天下之中以均统四方”的地位,从而明确了中央与地方、执政者与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既突显了最高执政者宅中图治的合法性、配天治民的权威性和敬德保民的责任担当,也强调了中国社会的大一统。

  周公之后,择中立国的原则不断得到认同和发展,荀子提出:“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是否处于天下之中,成为一个地方是否适宜作为都城的首要标准。一旦选址确定,人们又进一步通过都城建设来强化其“天下之中”的特性。后世在都城建设实践中,运用“苍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以正四方”,或者在都城四郊设置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礼仪建筑。都城中轴线得以形成并不断完善,正是择中立国原则不断发展和实践的结果。都城中轴线总是南北方向,居于都城的中间,重要的礼仪建筑位于线上或两侧,对都城规划建设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关于都城中轴线的起源时间虽有不同观点,但最保守的说法也承认北魏洛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之后,历代都城建设中都注重中轴线的应用,蒙古人建元大都、汉族人建明北京、满族人建清京师,无不在中轴线上下功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定都北京后,也对中轴线进行经营,改建天安门广场,仍然延续着择中立国的历史传统。而择中立国能够最好地象征和维护中国社会的“大一统”。

“贵中尚和”价值的传承

  “贵中尚和”作为中华文明的价值理念,早在先秦时期已经突显。《尚书》中已有对“中”“和”的深刻思考,其中《大禹谟》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典》指出乐律和谐所依赖的必要条件和乐律和谐的重要意义:“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命题。到《礼记·中庸》,进一步厘定了中、和的概念和重要价值,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和是中华民族的理想境界,表现在天地各安其位,运行有序,万物各尽其性,繁荣生长,也即《中庸》所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宇宙和谐。中和也是达到中和理想境界的理念、路径和方法,就是以中正为道,并坚持中正之道,所谓“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就是秉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并努力促成事物的相补相济、相辅相成。

  北京中轴线传承着中和理想,以位于中轴线上的前朝宫殿为例。我国历来重视正名,前朝宫殿是传统社会国家政权最重要的象征,也承载着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分析宫殿命名及其名称的变化可以窥见全豹之一斑。元大都大内正殿名大明殿,“大明”二字出自《周易》,并与“和”有关,乾卦《彖》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明朝北京紫禁城前朝大殿,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年间分别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皇极”“中级”“建极”出自《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孔颖达解释:“皇,大也。极,中也。施政教,治下民,当使大得其中,无有邪僻。”可见对中的推崇。清顺治年间,将三大殿分别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与保和殿,殿中匾额则分别为“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三大殿均位于中轴线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过地反映了对和的追求,三大殿的匾额则直接承袭了明代的殿名,彰显了对“中”的期许。从上可见,尽管王朝易代,殿名更替,但对中和的追求却一直未变。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殿名和匾额至今仍在,继续发挥着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作用。

  (作者:张勃,系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中轴线文化内涵与遗产价值研究”阶段成果


来源: 《光明日报》( 2022年01月09日12版)    浏览次数:87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