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1日至23日,第十四届长三角地区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暨“中国哲学:‘是什么’与‘如何做’”学术研讨会于华东师范大学举行。这也是自2013年第七届论坛之后,第二次由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长三角地区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来自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上海社科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安徽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昌大学等十七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教师及博士生共同参与了本次论坛。本次论坛主要设置了大会主旨发言、博士生分论坛和圆桌会谈三个环节,与会者相聚一堂,就中国哲学的研究方法、各种学术话题以及学科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22日上午9时,论坛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贡华南教授的主持下正式开始。首先进入开幕式的致辞环节。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刘梁剑教授代表主办方发言致辞,感谢与会师生对于本次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的大力支持。
接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刘仲林教授致辞提出,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中西会通综合创新。
之后,苏州大学周可真教授,作为长三角中国博士点论坛的发起人和会长致辞。他历数了往届论坛的举办情况,从学者内部学术交流到师生共同参与,再到学者对与会博士研究生论文交流点评,回顾了论坛成立至今的发展成长过程。
随后,东南大学魏福明副教授,代表上一届论坛主办方对本次主办高校华东师范大学表示感谢,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最后,致辞人为上届博士生论坛获奖学生颁发证书及奖品。
与会师生还参观了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了解了冯契先生生平和学术经历并合影留念。
10时许,论坛进入大会主旨发言阶段,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苟东锋副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陈卫平教授以“儒学研究方法之片论”为话题,引出“如何构建儒学本体论”和“如何把儒学文献的传统和实际的传统结合起来”两个问题。在如何构建儒学本体论的问题上,陈卫平教授指出,首先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构建是不同的,中国哲学是将本体论、伦理学和价值论结合起来,气本论、理本论、心本论都是按这样构建,在成己成物中获得意义。西方是将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结合在一起。西方本体论构建停留在思辨而不能落实自身,儒学本体论的构建则应该在认识的过程中或者说实践中(广义认识)构建本体论,要把中国传统进路和西方传统进路结合起来。关于“如何把儒学文献的传统和实际的传统结合起来”的问题,陈卫平教授引用了陈康先生两个事实的划分:第一个是中国思想以道德为中心延续两千年的传统的事实,第二个是中国思想在现实生活的实际表现上并没有达到理论应有的水平这一事实,这说明“文献上的传统”和“实际上的传统”有“被提倡的-被接受的”“抽象的-具体的”“静态的-动态的”三组张力。中国思想在文献上的反映和在实际生活的反映有很大差异,所以对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把“文献上的传统”和“实际上的传统”结合起来,“思史统一”。
接下来,南京大学杨维中教授做了题为“佛教哲学研究断想”的发言,对“佛教哲学能否成立”以及“佛教哲学本体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想观点。一般来说,大部分佛教研究者或者佛教信仰者,都对佛教哲学是否成立表示怀疑,如欧阳竟无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但在杨维中教授看来,印度佛教有其思想上的哲学性,而中国佛教哲学如禅宗天台宗等也有中国本土哲学特点。佛教哲学要解释世界,解释“众生”或者说生命和世界之间的关系,从哲学思维来看,佛教所思维的本来就是哲学问题,只不过不是通过建立体系来说明,而是超越地来说明,所以佛教是有哲学的。此外,关于佛教哲学有没有本体论,从什么方向能够建立本体论,本体论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可以成立的问题,杨教授认为佛教本体论就是对“如何成佛”这一问题做一理论说明,像禅宗、华严宗、如来藏系的“真常唯心论”。但如果有这个真心,就和“缘起”“无常”相矛盾,那么又如何能够成立本体,许多否定佛教为哲学的人也是从这个矛盾出发。杨教授认为真常唯心、虚妄唯识,不论是讲真如真心还是唯识宗的妄心唯识,只是从不同阶段不同境界,从逻辑上来讲为成佛做一理论说明。由此,杨教授做一总结,将说明成佛根据的诸多佛教哲学理论称为佛教本体论。
紧接着,南京师范大学吴先伍教授以“德位之辩,儒家伦理的责任本性”为题,探讨了儒家伦理相关问题。儒家伦理有时被解释为“角色伦理”和“义务论理”,但这种说法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容易导致整体对个体的压抑,而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第二是不符合儒家伦理的本来面目,儒家伦理是要主动承担自身道德责任而不是被动承担。随后,吴教授从德位关系切入儒家伦理问题,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先从德位统一开始,而后来慢慢走向了德位分离,有位无德或有德无位。对于儒家来说正位是需要的,在某种程度上和道德相关,而角色伦理义务伦理是对正位存在一种误读。儒家伦理不是在道德当中讲正位而是在政治当中讲正位,正位只是构建社会秩序的一种低层次的途径。对于儒家来说“德”优先于“位”,“位”的获得不在人力控制之下,“德”的获得人力则可以支配,“位”并不是根本,而是“德”的手段。不仅需要低层次的“规则规范”也需要“道德引领”。对于儒家而言,理想的状态是德位相合,有德者有位,有位者有德。面对德位相互分离的现实,儒家伦理一方面强调政治义务在解决社会混乱,建构社会秩序中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强调道德责任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将道德放在比政治更高的层面上,突出一个社会不仅需要低层次的政治义务的承担,更需要高层次的责任担当。
随后,安徽大学宛小平教授以“王星拱是中国马赫主义者吗”为题发言,对王星拱的学术思想特点,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王星拱的科学哲学思想在中国学界被误读得很严重,一般教科书称其为是“中国的马赫主义者”或者“惟科学主义的代表”。宛教授指出这实在是一种误解。随后他通过王星拱原著的比对,对一些错把罗素对王星拱影响的观点当成马赫的言论进行了批驳,提出马赫的实证主义到逻辑实证主义是两个不同阶段,而王星拱受后一阶段的影响较大。总的来说,马赫反形上学,而王星拱并不一般反对形上学,其思想和罗素的哲学观点更接近,不如说是“中国的罗素主义者”。
最后,浙江大学何善蒙教授以“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我对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些想法”为题,分享了关于在哲学研究中如何去读书的想法。哲学研究是面对文本的,立足文本是所有研究的基础,但怎样超越文本也同样需要注意。何教授区分了两种立场,当事者立场和旁观者立场。他认为读书是跟古人的交流,就是要不断地提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是第一步,是关于首先这个文本本身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古人为什么要这么讲,在涉及到“为什么”的问题时,就是处于一种当事者的立场,涉及到文本的分析,也就是在作者的立场上进行思考。第三点是“怎么样”,是对文本进行超越并且构建出自己的想法,涉及到对文本重构和如何解读的问题。研究应该最终能达到“怎么样”的阶段,通过不断的提问,在阅读中塑造自己超越文本。何教授认为应该通过文本的阅读塑造自己,在“是什么”“为什么”之后,达到“怎么样”的阶段,经过,通过,超过。
下午1时30分,博士生分论坛如期开展。分论坛由汉代哲学研究、庄子哲学研究、荀子哲学研究、理学的阐释与反思、先秦儒学研究、老子与魏晋玄学、中国哲学的多重样态和现当代中国哲学8个分论题组成。每个分论坛由约6场报告组成,一共48场报告。每场报告首先由论文作者对报告内容进行简要汇报,然后由一名专家进行深度点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在本次博士分论坛中,每篇论文都有10分钟的报告时间。此外,还有各10分钟的专家点评和小组讨论,保障了每篇论文都能够得到相对充分的介绍和交流。在博士生论坛的进展过程中,与会同学的报告激情饱满,诸位专家学者的点评也都十分深入而又细致入微,会议现场讨论热烈,学术氛围浓厚。不少老师和同学表示,参加本次论坛有很大收获,既拓宽了专业知识,又增长了见闻,还加强了友谊。
研讨会场
5月23日9时30分,圆桌会谈在上海交通大学余治平教授的主持下于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举行。17位与会单位的代表就各单位中国哲学学科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分享了各自单位的中国哲学学科建设经验及未来设想,以及对研讨会日后发展的建议和展望。大家表示,希望长三角兄弟院校能够互相合作、互相扶持,共同促进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发展。随后诸位代表又就长三角博士点论坛本身发展,论文评奖增强评奖权威性,以及是否成立常务委员会,征文委员会等问题,进行了氛围友好的讨论。
11时30分左右,周可真教授主持了闭幕式,苟东锋副教授作为主办方代表对本次长三角中国博士点论坛的举办情况进行了总结,表达了对于各方的感谢。最后,南昌大学哲学系徐福来教授作为下一届长三角博士点研论坛承办方代表做了发言,欢迎大家届时相聚南昌大学。本次长三角地区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在热烈掌声中圆满落幕。
补充1:周可真教授对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历史的介绍(在本次论坛中的致辞)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
第十四届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暨“中国哲学是什么与如何做学术研讨会”,今天在这里隆重开幕了!作为论坛的发起人和召集人,我对论坛第十四次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师大中国智慧研究院、华师大哲学系沧浪国学社)和赞助单位(安徽古井贡酒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衷心感谢。
“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开设于2006年,是由长三角地区具有中国哲学博士点的高校共同发起,按约定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由长三角地区具有中国哲学博士点的高校轮流举办。论坛的初衷,是为长三角地区中国哲学界,提供一个同行之间交流学术思想与教学经验、沟通感情、增进了解、拓宽视野、激励创新的平台。
每届论坛的主题,由主办单位根据中国哲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问题确定。
首届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主办,第二届由浙江大学哲学系主办、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承办。
第三届论坛由安徽大学哲学系主办,首次开辟了博士研究生论坛专场,使该论坛成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
第四届论坛由复旦大学哲学院主办,第五届由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和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首开非中国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主办论坛的先例。
2012年第六届论坛由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博士学位点、宗教学博士学位点和东方哲学与宗教博士学位点共同主办。
第七届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经典与诠释研究中心、哲学系共同主办,时间是2013年12月14-15日,论坛学术会议主题是“中国哲学研究:问题与走向”。
2014年第八届论坛由同济大学哲学系主办。2015年第九届论坛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和东吴哲学研究所主办。(第二次主办)
2016年第十届论坛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主办。(第二次主办)。这次论坛开启了博士生参会论文由老师点评的模式。点评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直指问题所在,本着求是之精神,对同学提交论文的研究方向、选题角度、文章论述逻辑、论文架构以及文法细节等诸多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以真正达到有利于博士生在学术研究领域成长目的。
2017年第十一届由论坛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主办。
2018年第十二届论坛在安徽大学举行,这安大哲学系第二次主办论坛。这次论坛讨论决定,将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升格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组织,并推举我担任论坛的召集人,以便协调有关事宜。
2019年第十三届论坛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从这次论坛首次对博士生的参会论文进行了评议选优,最后评选出了优秀论文1、2、3奖12篇。由于是首次评奖,缺乏经验,在具体的评选规则上还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为此,本次论坛专设一个环节,就评奖规则进行深入讨论,以确定更加合理的评奖办法。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周可真,2021/05/22)
补充2:首届长三角中国博士点论坛博士生参会论文获奖名单
一等奖:
1、于超艺(复旦大学)
2、彭智(东南大学)
3、钟翠琴(华东师大)
二等奖:
1、李雅萍(复旦大学)
2、陈少鹏(复旦大学)
3、吴迎龙(复旦大学)
4、吴洁(复旦大学)
5、王萍萍(东南大学)
三等奖:
1、江刚(华东师大)
2、王佳哲(苏州大学)
3、周诗华(苏州大学)
4、徐泉海(南昌大学)
附:第十四届长三角中国哲学博士点论坛博士生分论坛获奖名单
说明:在本次论坛的圆桌会谈环节,与会各单位代表确定了新的博士论文评奖规则。根据这个规则,首先,由参与8场分论题评论的专家分别为本场所有论文打分,然后算出平均分进行排序,取前两名参与评奖;第二,由本次论坛的评委会在论坛闭幕后进行讨论,最终确定正式获奖名单。经过了上述两道评奖程序,本次博士论坛共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8名。具体的获奖名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