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8月27日,中华孔子学会201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生态·生活·生命——儒家经典与生命哲学”,旨在挖掘儒家如何理解生态、生活、生命的意义,以及儒家思想如何化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矛盾。本次学术研讨会收录高水平研究论文60余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河北大学、中华孔子学会、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有关单位的近七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大会开幕式由河北大学特聘教授李振纲主持,河北大学党委书记郭健致欢迎辞,并向参会嘉宾详细介绍了河北大学的发展历程。中华孔子学会会长、长江学者、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对此次会议的筹备工作表示高度的肯定与诚挚的感谢,并对会议主题进行了诠释。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代表中国哲学史学会发表讲话,原河北大学党委书记左晓光对河北大学哲学系进行了介绍,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会长李奎良教授向与会嘉宾汇报了董子学会的最新研究动态,河北大学哲学系原系主任商聚德教授对诸位专家的来访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对青年学者寄予厚望。
开幕式结束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利民先生主持会议主题发言。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在《“心”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中通过梳理“心学”的脉络,倡导在当代中国对儒家“心学”做出创造性转化。北京师范大学李景林教授在《善用生活中的加减法》中,强调为学之“益”,必须伴之以为道之“损”,如此才能善用生活、善对生命。北京大学王中江教授在《孟子的伦理选择论和模式:“可欲”、“能”和“为”》中中指出:“在不同的可能性和选择中,人关键是要作出伦理选择和决断,即做出正确的选择,实现自己的道德能力,成就自己的美德。这才是人真正‘可欲’的东西,是人完全能够(‘能’)做到的的事情,也是人应坚持不懈去力行和践履(‘为’)的事务。由此孟子建立了一个有别于他人的伦理选择论和义理模式”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在《阳明心学的精神》中,将王阳明心学的精神阐释为一以主体精神(公共的主体)为核心,以平民精神、启蒙精神、淑世精神等为基本元素构成的有机的精神整体。河北大学李振纲教授在《从良知本体论看阳明心学的生命意涵》中认为王阳明传奇性的一生始终与“道”和“心”的开显密不可分,阳明心学既不同于禅学,也超越了象山之学。
26日下午,与会学者分为3组,陈述与会论文并就各自关注的研究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8月27日,会议首先进行第二场主题发言,由深圳大学景海峰教授担任主持,浙江大学董平教授、山东大学黄玉顺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韩星教授分别就阳明心学研究中的问题、生活儒学、亲亲尊尊与周礼的精神原则以及儒家三才与生态文明为主题发表了精彩见解。之后,会议闭幕式开始。陕西师范大学曹树明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田智忠副教授,分别代表第1小组、第2小组及第3小组对26日分会场讨论进行了总结陈述。最后,由中华孔子学会王中江会长总结发言,肯定了本次年会的成功举办,并陈述了中华孔子学会未来的工作安排,河北大学李振纲教授致谢辞,并对今后中华孔子学会与河北大学哲学系的合作进行了展望。
下一届中华孔子学会年会将在浙江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