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儒者情怀
儒者情怀
郭齐勇 | 今天我们应如何学习?
发布时间: 2022-01-24 14:27:27     作者:本站编辑    

  今天我们如何学习?还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结合。我们还坚持自我教育,快乐地学习,古代有类似的观念。


  学习的目的:古代尽管也有功利的,如读书做官,黄金屋、颜如玉等,但主流是学习做君子、做圣贤,如“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君子人格是值得称道的。君子的内涵也在变化。孔子主张“君子儒”,反对“小人儒”。


  今天我们提倡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成就健全的人格,如冯契、萧萐父先生主张的“平民化的自由人格”。现代社会是公民社会,不再是传统精英与大众两极的社会,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彰显出来。做一个现代公民,其内涵很丰富,法律层次上“守法”,严格区分群己权界,人己权界,而在道德层次上则讲“自律”。康德说:“位我上者,头上的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我们强调心中的道德律。另一方面,现代人又特重公共参与,关切社会事务与大众利益的。


  学习的内容:传统是学五经四书。今天是多元开放的社会,学习内容多元多样,扩大为世界各族群的基本经典,再就是现代的学术文化,逻辑与逻辑学、基础科学、现代技术,数理化生,文史哲,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技术等。现代学科深度分化,又深度整合。学习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是中国与西方、人文与科技的互补。


  学习的态度、步骤与方法。《大学》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步骤以修身为枢纽。《中庸》的五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这是修身养性的步骤。今天,学习方法尤重实验、实习、分析、讨论、辨析。但学习先要立志,要锲而不舍,仍然是需要的。


  我们的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日新。一部近现代教育史可以说就是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教育全面接触、碰撞、交叉、整合的历史,进而发展为中西教育互相欣赏、互相借鉴的交流史。


  蔡元培的“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教育理念值得称道。他主张德、智、体、美育的全面综合发展,主张“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推动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社会文化的变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出现了陶行之的乡村教育与生活教育理论,陈鹤琴的幼儿教育与“活教育”理论,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这些既是各流派人物在教育上的探索,也是他们政治理想的追求。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经过了40多年。中国教育的开放,从深度与广度上大大超过了清末民初时期。1978年以来,中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广泛地说,中国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更多地学习、参考西方现代的教育,力图使受教育者充分地学习中外文化,主要是中西文化,特别是科学技术,努力学会欣赏、借鉴两种文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教育特重国民的素质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就从教育方针与体制上肯定了我们应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开始,学习中外文化,学会互赏互鉴。


微信图片_20220119161737.jpg


郭齐勇编《存斋论学集:熊十力生平与学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现在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是今天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国际化”还包括外国学生学者来华留学。但是,目前“国际化”办学也有若干弊病,即基本上是西方化办学,把外国收缩为西方,且中国教育理念与特色逐步被抹杀。


  我们应肯定教育的全面性与主体性。我们引导学生们、孩子们循序渐进,慢慢地学习、欣赏、借鉴中国和外国古今的文化及其经典,并且终身有读书、学习、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强调开放式的学习。开卷有益,希望国民虚心学习,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互动。


  在这里,外国文化不仅指西方,还应包括印度、埃及、阿拉伯、东亚等,包括全球上各族群的古今文化、宗教,如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从地域上说,除欧洲、北美,还应包括亚洲、非洲、南美、澳洲等。我们要了解中国,一定要读《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坛经》;要了解印度,一定要读《吠陀经》、《奥义书》;要了解阿拉伯,一定要读《古兰经》;要了解西方,一定要读《新约》《旧约》。


  法国的小学、中学的教育,注重本土文化思想的训练,中学生即开始学笛卡尔、马勒伯郎士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的政治学等。法国对所有大学生的教育,重视古典学,即古典语言和希腊、罗马的典籍,及有关宗教、历史、哲学、伦理、政治、经济等古典著作的阅读。现代欧美大多数知识分子在成长过程中反复受到上述古典的教育,浸润于其中。法国的哲学名篇进入了他们的中学教材,当然也进入了对他们“高考”的试卷,为什么我们中学生的教材鲜有我们古代哲学的原著经典?


  现在我们各大学都仿效西方有了通识教育,但我们的通识课程只是一些概论,通论,或通专论,通专史,而西方的通识教育主要是西方及世界各文明的经典。与概论教育不一样,经典教育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前者是封闭灌输式的,后者是开放启发式的。我们倡导的是经典教育。


  斯坦福大学明确以博雅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目标,该校要求同学们不局限于一个专业,要有广博的知识与修养,要“均匀”,即接触不同学科,同时了解不同文化的经典、观念与价值。该校规定学生在九个领域中选修十一门课(每一门至少3学分):1、文化、观念及价值,2、世界文化,3、美国文化(以上为文化核心课程);4、数理科学,5、自然科学,6、科技及应用科学(以上为科学核心课程);7、文学及艺术,8、哲学、社会及宗教思想,9、社会及行为科学(以上为人文及社会科学核心课程)。以上每一领域中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经典导读,其课程名称为:荷马的《奥德赛》或《伊利亚德》,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著作选或其《伦理学》、《政治学》,《圣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中国思想家孔子著作选读或《论语》,中国道家哲学选读或老子的《道德经》,《孟子》选读,《庄子》选读,马丁?路德著作选,马基雅维利的《君王论》,密尔顿的《失落园》,蒙田散文选,但丁的《神曲》,摩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论人类不平等之起源》,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暴风雨》,牛顿著作选,达尔文著作选或《物种起源》,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或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或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之起源》,韦伯的《新教伦理》,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培根的《新工具》,笛卡儿的《方法论》及《沉思录》,洛克的《政府二论》,霍布斯的《利维坦》,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古兰经》,《艺术史》及《世界文明》等。


  芝加哥大学的通识教育是非常有名的。该校大学生的毕业学分中有一半以上是涵盖六个领域(人文类、外国语文类、数理科学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明研究类)的通识课程,名为共同核心课程,学生必修21门课,份量很重。


  哈佛大学的传统也是通识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哈佛的理念是:最佳教育是开放式、创造性教育,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内具有原创性的思想与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善于深思熟虑,有追求的理想目标和洞察力,成为具有自由人格的、完美的、成功的人。哈佛本科生在校四年中,除在一个主要领域中学习外,也进行跨学科专业的学习。该校不少教授强调人文学习的重要性,主张理解、吸收不同的价值观念。大学本科生必修8至10门课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的主要领域有: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考、科学与社会分析,并须修习英文写作、数理统计及外国语文。


微信图片_20220119161837.jpg


郭齐勇《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以上值得我们借鉴,参考。我们主张“开卷有益”,拥抱世界,学习世界各族群的文化,同时深耕自家的文化经典。


  我们积极引进、学习西方,肯定是必要的必需的,但我们有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累积,我们要有自己的主心骨,有对自己文化的深切理解与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文化或文明对话的前提是文化或文明的自觉与自信。自信不是盲目的,是以自觉为基础的。我们一定要深度地理解自家文化的根源与发展,正面与负面,辉煌与包袱。一个西方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在他经受的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起码诵读过、学习过荷马史诗,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等希腊哲学,西塞罗等罗马政论,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等。这都是视为当然的,是他们的人文修养的基本功。一个中国人,也应当掌握好母语,具有中国文化的常识,同时对基本经典下过功夫。


  经典如《四书》《老子》是中国人必读的书,应下功夫把握。如果让你读一本中国书,那我就建议读《论语》。如果让你读两本中国书,那我就建议读《论语》与《老子》。古代文人必读的书是所谓“左孟庄骚”或“左史庄骚”,即《左传》《孟子》《庄子》《离骚》(或《左传》《史记》《庄子》《离骚》),都是基础。当然民间有“少不读《老》《庄》”的说法,意思是说年少读积极进取的儒书好,待有了一定阅历,人生体验丰富一些,才读得懂《老》《庄》。现代人读古书基础差,可以先学《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青少年最好能背诵。现有所谓“《诗》《四》《观》”的说法,即主张青少年熟读、背诵《唐诗三百首》、《四书》和《古文观止》。


  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或十三经是中国文化的根柢与常道,我们有条件有能力的人,一定要读经。六经诸子,经史子集四部,每一个中国人都应有一两本、两三本中国书的基础,我讲的是精读,啃原文加注疏,一个字一个字地啃,下功夫,这是看家的本领。精读与泛读有辩证的关系,泛观博览也很重要。


  我们中小学课本中太少中外经典,多的是把别人嚼过的馍再喂给青少年,而不是让学生们直接接触经典。在观念上,轻视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


  学习、读有字与无字之书,一定要深度地思考。尤其要深度理解、辨析自家文化的根源与发展,正面与负面,辉煌与包袱。还是要用二分法,传统文化不是一切都好,我们要学会扬弃,既保留又克服。当然不是浅表化的,而是真正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包袱,有时缺点与优点恰是一体之两面的。


  检讨古今中国人读书学习的传统,政治、社会的功利性较强,几乎没有“为学习而学习”、“为读书而读书”的传统。


微信图片_20220119161922.jpg


郭齐勇、龚建平《梁漱溟哲学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论学不为媚时语,独取真知启后人。”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怀疑批判的精神、逻辑思维与分析的方法、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建构的能力。


  教育、学习、读书,不限于学校,我们倡导终身教育、学习、读书。通过各种书院等形式,把教育推广到民间,到社区去,到乡村去,让老百姓有机会读书、学习,提升民间老百姓的文化能力,养成好的读书习惯。目前,武汉经心书院、郑州本源社区书院在城乡推广读“四书”的经验值得推广,这是根源性文化的返本开新、灵植自植的过程。我们倡导这种“文化复兴”,希望各地读书声胜过麻将声,读书声取代麻将声。书声琅琅,琅琅书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然而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在一些社区,甚至是大学的家属区,听到的却是一片片打麻将的声音,麻将声声声入耳。


  现代的“劝学”,与孔子、荀子时代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以上是我的《劝学篇》。


来源: 摘编自《中国文化》2021年秋季号    浏览次数:0   【收藏本页